康熙四年(1665)三月二十六日,施琅再率舟师征台,中途又因南风阻滞,不能前行,于海上稽留三天两夜,暂返料罗(金门岛上)。之后,一直风势不顺,骤起东南风,施琅一直在金门躲避风浪。
四月十六日,天时晴霁,施琅再次进师台湾。次日船队驶入澎湖口,突遇狂风大作,骤雨倾注,怒涛山高,云雾迷漫,施琅速令放炮,收兵返航。但船队在汪洋大海中,遭受巨浪凌空拍击,人仰船倾,大小各船或有船舷、船首、船尾、船面、船底等被狂澜拍击而散裂进水,一瞬间,偌大船棕任凭风浪四处漂流,直漂至大担、语屿、厦门、镇海、靖卫、漳浦、潮州等地。施琅所乘战船漂流到广东潮州府表尾后,急速驶抵南澳,于铜山、陆鳌等处沿海,收拢漂散各船,直至二十六日才返回厦门。
台湾远隔大洋,孤悬海外,清军三次出征,都为风浪所阻,无功而返,这无疑地引起了清廷对继续征剿台湾的疑虑。加之长期的国内战争又导致民生凋敝,库帑困乏,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清廷也需要获得喘息的时机,休养生息。而内部因鳌拜专权与激烈的派系斗争,更需大力整顿,以稳定政局。由此,清政府对统一台湾的策略就由军事征剿转变为和平谈判。在郑氏一方,由于台湾正处在新开发时期,百业待兴,急需赢得时间,从事和平建设,增强实力,以待东山再起。这样,清廷、郑经之间就出现了和平共处的短暂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