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8月6日,教育部、内务部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在上海、天津、广州、旅大(今大连地区)的四所盲童学校继续实验汉语拼音(双拼)盲字方案。
1963年1月31日,教育部、内务部联合发出通知,指出《汉语拼音盲字方案(草案)》尚待修改,在正式公布以前不宜推行;决定自当年秋季开学起停止实验,一律改用新盲字。
1965年8月,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召开盲文研究座谈会,内务部部长曾山在会上讲话,要求盲文研究水平应逐步提高,同时考虑将来发展的需要。
1975年,黄乃与一机部工程师扶良文合作研制了《带调双拼盲字》(现改名《汉语七五盲字》)。该方案在音素分析上完全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按照汉语的特点重新安排字母;只用两方盲符,将声母、介母等融入声方,将韵母和调号融入韵方,字字标调,词形固定,便于摸读;能准确地反映出汉语的四声以及轻声,便于普通话的推广;还设计了“哑音定字法”,以区分同音同调的字词并架起了盲字(拼音文字)与汉字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同时继承了现行盲文的分词连写法。该方案较好地体现了汉语的各种语言要素,是一种更趋完善的汉语拼音盲文。方案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肯定,后来经过多年的试用和修改,形成了《汉语双拼盲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