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天监元年,诏于公车府谤木、肺石旁各置一函。“理有皦然,受困包匦,大政侵小,豪门陵贱,四民已穷,九重莫达,若欲自申,并可投肺石函。”三年,六月,诏曰:“哲王宰世,每岁卜征。末代风凋,久旷兹典。可分将命,巡行州郡。其有深冤巨害,抑郁无归,听诣使者,依源自列。”五年,四月,诏“凡犴狱之所,可遣法官、近侍,递录囚徒。如有枉滞,以时奏闻。”皆见《本纪》。
陈制:常以三月,侍中、吏部尚书、尚书三公郎部都令史、三公录冤局。令御史中丞、侍御史、兰台令史亲行京师诸狱及冶署,理察囚徒冤枉。《隋书·刑法志》。高祖永定三年,正月,诏临川王蒨省扬、徐二州辞讼。《本纪》。此等皆多开审理之途,期尽矜慎之意者也。此自有合于“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之义。然审级大多,岁月或致淹久;又错出干与之官,不必皆明法令,甚或生事护前;则亦不免有弊。
《魏书·高崇传》:子道穆,以庄帝时为御史中尉。上疏曰:“高祖大和之初,置廷尉司直,论刑辟是非。虽事非古始,交济时要。窃见御史出使,悉受风闻,虽时获罪人,亦不无枉滥。何者?守令为政,容有爱憎。奸猾之徒,恒思报恶。多有妄造无名,共相诬谤。御史一经检究,耻于不成。杖木之下,以虚为实,无罪不能雪者,岂可胜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