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社会理想与现实秩序的矛盾,与之相对应的“义”和“忠”往往不能并存,因此,在现实中,“忠”、“义”实际上不能两全。由于宋江等人所“忠”的封建王朝绝不可能容纳义军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意义上的“义”,所以,宋江和义军的悲剧是无法避免的。而历史的发展也告诉我们,只有当代表社会理想的“义”压倒代表现实秩序的“忠”时,社会才能呈现出应有的活力。
当然,即使弄清了忠义观念,我们也并不一定能改变现实,但起码我们自己会活得得明白一些。
选贤任能与事必躬亲
【引言】
识大体,弃细务,选贤任能,使各负其责,是治国之道。道理我们都是懂得的,但问题是人不是机器,即使你选好了,如果不加监督,或是不善领导,本来好好的人才也会变坏的,这样的例子在历史和现实中是不胜枚举的。因此,选贤任能与事必躬亲就成了领导者要解决好的一对矛盾。
【事典】
唐宪宗时期的宰相杜黄裳就曾专门论述过这个问题,他说:“帝王对上承受着天地与国家赋予的使命,对下负有安抚百姓与周边民族和邦国的重要责任,必然朝夕忧劳,固然不能够自图清闲和安逸。然而,君主与臣下是各有职分的,国家的法度是有一定程序的。如果能够慎重地选拔天下的贤才,并且将重任托付给他们,制定法则,当他们立功的时候便予以奖赏,当他们犯罪的时候便处以刑罚,赏罚分明,不失信用,选拔与任用都出以公心。这样的话,哪还会有什么人不肯竭尽全力为朝廷办事呢?朝廷寻求的目标还会有什么不能实现呢?……贤明之君在寻求人才的时候是辛劳的,而在任用人才以后却可一劳永逸,这便是虞舜能够清静无为而使政治修明的原因啊!至于诉讼与交易等烦琐细小的事情,应由职能部门去办理,不是君主所应该躬亲过问的,如果事必躬亲,那就会管不胜管。……过去,秦始皇用衡器称取所阅疏表奏章,每天一定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奏章,不可谓不勤勉了;魏明帝亲自到尚书台检验发行文书,隋文帝在议事的时候,侍卫们只好互传食物充饥,这些人不仅对当世全无补益,还反遭后人讥笑,费力不讨好。他们的双耳与双眼、身体与心志并非不勤劳而辛苦,但是他们致力的事情,并不合乎情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