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之前,社会学在中国尚处于萌芽状态。这一时期诞生了我国最早传播社会学的团体——北京社会实进会(1913年成立);出现了第一个大学社会学系——美国人葛学博教授创办的上海私立沪江大学社会学系(1913年成立);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也分别于1916年和1917年较早地开设了社会学的课程。陶孟和与梁宇皋合著的《中国乡村与都市生活》,于1915年出版,这大约是我国学者出版最早的社会学专著。此期问世的值得一提的社会学著作,还有陈长蘅的《中国人口论》(1918),它是国人最早论及中国人口的专著,也是我国使用统计图表讨论社会问题的嚆矢。
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走向高潮,一批在国外攻读社会学的留学生陆续回国,他们在国内各个大学纷纷成立社会学系,普遍开设社会学课程,培养社会学专门人才。与此同时,为改进社会而进行的各种社会调查活动,也蓬勃开展起来。传播西方社会学的译著和中国人自己编著的社会学著作,得以大批问世,这一切,都为社会学在中国的扎根奠定了基础。
1921年,厦门大学创办社会学系,成为中国人自办大学设立社会学系的开端。此后,燕京、复旦、清华、武汉大学都开办了社会学系。当时,除大学文科普设社会学课程外,一些法政学院和工商科学校也开设此课。据许仕廉统计,1926—1927年,国内60所大学开社会学课程共308科,其中以开社会理论、社会问题为最普遍,关于社会调查、社会立法、社会服务与行政的只有38科。[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