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云不仅少年时便有远大抱负,而且他还是一个富有实践精神的人。1936年,董浩云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草拟了构思周密、见解精辟的《整理全国航业方案》。
该方案除了说明整顿航业的原则与办法外,还列出组设航业金融调剂机构的纲要,以及如何与外资船抗衡和日后如何收回中国沿海和内河航权等一系列问题的改革方案。董浩云提出这个方案的目的是希望在政府的资助下成立一家航运信托公司,“促成民营小公司合并经营”,“积极充实本国航业力量,作收回沿海内河航行权之准备,并筹开国际航线”。这个方案上报当时的交通部后,未被南京政府采纳,只有自己量力而行了。在资金十分缺乏的情况下,他立即着手筹备组织了“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就在公司将要开业的时候,爆发了抗日战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宣告流产,一切努力付诸东流。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年轻的航海家董浩云没有被吓倒。到了1941年3月,董浩云又恢复了“中国航运信托公司”,改为在香港注册,凭借上海租界的掩护,靠悬挂英国和巴拿马旗帜的船只维持一时中断的中国沿海与东南亚一带的运输业务。到了后来,日本军队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董浩云的船只又不幸被日军接管,他的艰苦努力再一次化作泡影。抗日战争胜利后,董浩云自重庆到达上海,向国民政府交通部递交了申请,要求复业。但国民政府的官员以中国航运信托公司是在香港注册的公司为由不予批准。于是,董浩云只好成立了另外一家公司,起名为“中国航运公司”。公司成立后,董浩云审时度势,看准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导致全球性大船荒,利用这一时机发展自己,购置了“凌云”、“慈云”、“唐山”、“昌黎”、“天龙”等号轮船,全部雇佣中国籍海员,首次横渡大西洋、印度洋,环航太平洋,来往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与拉丁美洲各国之间,成为中国远洋航运业的壮举,被当时人称为“现代的郑和”,实现了董浩云征服大海的梦想。随着事业的发展,董浩云又于1947年8月创办了复兴航业公司,自美国买入三艘万吨级的“胜利”型货轮,命名为“京胜”、“沪胜”、“渝胜”,从事远洋航运业务。此后数年,董浩云集团仍在存亡关头苦苦挣扎。1950年2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发表声明,以“欠债未还”为由把复兴航业公司的“京胜”、“沪胜”两艘万吨船扣留。这件事情对董浩云打击很大,复兴航运公司出现只剩下“渝胜”一艘轮船支撑的艰难局面。在重重困难面前,董浩云并没有泄气,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自己的信念不被磨灭,总会有才华显露事业成功之日,董浩云耐心地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