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立国,保境安民是上策
李昪(888年~943年),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建立者。李昪原名徐知诰,是南吴大将徐温养子,曾任升州刺史、润州团练使,后掌握南吴朝政,累加至太师、大元帅,封齐王。937年,李昪称帝,国号齐。939年,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南唐立国时,李昪已经近50岁,当了六七年的皇帝,使南唐的国力大增,实力在十国中首屈一指。李昪在位期间,勤于政事,一方面恢复生产,一方面保境安民,与吴越和解,没有盲目扩张。
李昪知道创业不易,守业也很难。在唐末大乱世中,要想不被别人吃掉,自己必须先要变得足够强大。为了稳定民心,充实内政,李昪实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对外不轻启战事,对内注重发展农业,恢复生产。他对杨家手段残忍,但对百姓却比较宽仁。江东在杨行密在位时,已基本消除了小的割据势力,社会比较稳定,经济也在缓慢地恢复,经过徐温和李昪的治理,江东富甲天下。
李昪在南唐升元三年(939年)四月,下诏鼓励农民开拓荒地,规定每个劳力如果开荒达到了八十亩,政府奖励两万钱,并且五年免收租税,这对江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管仲曾经说:“仓癝实而知礼节。”江东的文化也因为经济的快速恢复而得到了发展,甚至在李昪治下发生一件趣事:江州(今江西九江)有一个陈姓大户家族,七百多口人同吃同住,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陈家养着几百条狗,每次这群狗吃食,只要有一只狗没赶上饭点,其他狗就没一个张嘴的。当然,这可能是个传说,但足以说明当时江东的富庶,人们非常注重礼节,连狗都受到了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