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教育史学科建设进入了新时期。学者们就教育史的学科属性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在《关于外国教育史学科体系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赵祥麟开篇就指出“外国教育史是一门历史科学,也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②。学者们认为教育史学科是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教育学是其母学科。因此,教育史学科具有教育学学科所有的人文性、社会性、综合性等学科属性;在教育史与教育学之间的关系方面,学者们持两种观点:“一是教育学的发展形成了教育史;一是教育历史发展的结晶,构筑成了教育基本理论的体系”③。教育学为教育史研究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需要教育史学为教育学理论探索提供历史的理论素材。除了教育学之外,教育史学科与历史学科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史是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历史学科亦是教育史学科的母学科。那么,它理当具备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和人文艺术性,求真向善和经世致用自然成为教育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教育史具有双学科性,即有教育学母学科的特点,也有历史学科的特点。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跨学科成为学界关注的议题。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史学科内部缺乏新环境下的创新机制,危机重重;二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让学者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在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和碎片化的困境中重新确立教育史的学科属性问题。在西方关于教育史与教育学、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进行热火朝天的讨论时,我国学者也积极回应和发声。20世纪90年代,由华东师范大学丁刚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与教育》丛书出版。该套丛书尝试通过跨学科研究力求“给读者提供一个关于中国文化与教育关系的研究的分类轮廓,从不同角度探索中国教育在中国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史学界已经认识到“教育史研究必须全面深入地把握各种社会因素,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综合,才能真正揭示教育演变、发展的客观规律”②。从跨学科视角研究教育史的作品不断涌现,如章开源教授主编的《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和《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作者从历史学、文化传播学等学科视角研究教会大学;2003年,在《废除科举制与社会的中国现代转型》一文中,厦门大学徐辉教授不再从教育史的视角,而是从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背景下对废除科举制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效应进行了分析。③这些研究“表明了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学科领域内孤芳自赏了,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界域,强调跨学科研究,才能使教育史学研究不断走出困境,才能使教育史学研究不断有所突破”④。2007年,郭娅教授在其博士论文《元教育史学研究》第五章“教育史学的跨学科研究”中,从教育史学跨学科研究的内涵、现状、重要性、可能性、本质、基本范畴和规范等方面阐明了教育史跨学科研究的意义、途径和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教育史学科跨学科研究与范式转换之间的关系。①2018年,中国教育学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