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据《后汉书》记载,丹阳鲍氏在西汉末年为避王莽之乱,改姓包氏。
中国历史上,包氏人才辈出,备享盛誉。有东汉的大鸿胪包咸,唐代的诗人包融、包何、包佶,宋代的理学家包恢,被誉为“包青天”的清官包拯,清代的书法家包世臣等。
一、郡望堂号
包姓的郡望主要有丹阳郡和上党郡。
丹阳郡:秦时置鄣郡,汉时更名为丹阳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上党郡:战国时韩置上党郡,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市东南),西汉时移治长子(今山西长子县)。
包姓的堂号有“刚毅”和“孝肃”等。
二、包姓名人
铁面无私包青天
包拯,民间称之为“包青天”,是宋仁宗时期的著名大臣。据《宋史》记载,包拯是庐州合肥(今安徽)人,字希仁,天圣年间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他曾建议选将练兵,抵御契丹。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做开封知府时,以廉洁著称,为官公正,大公无私,执法严明,成为后世为官做人的典范。
包拯的父亲在朝廷为官,家境殷实,因此包拯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包拯28岁时中进士,因为孝顺父母,秉承着“父母在,不远游”的信念,包拯放弃官职,一直在家中伺候父母。直到父母相继去世,他还在父母的庐墓前悲伤地不肯离去,乡亲父老都来劝勉他,他才离家赴京,等候授予新的官职。为官之前,包拯就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光明正大、无愧于世的清官,不久包拯就被调往安徽天长做知县。任天长知县时,有一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的主人到县衙里来告状。包拯听了这事情,就对牛主人说:“你先回家吧,把牛杀了卖了。”没过多久,就有一个人来到县衙里,告发有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却又告他的状呢?”原来这人就是盗贼。这之后,包拯的声名远播。后来包拯升任知州,因为为官清明廉洁,因此受到朝廷的重视和世人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