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人们都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必须依照对象;但是在这个假定下,想要通过概念先天地构成有关这些对象的东西以扩展我们的知识的一切尝试,都失败了。因此我们不妨试试,当我们假定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时,我们在形而上学的任务中是否会有更好的进展。这一假定也许将更好地与所要求的可能性、即对对象的先天知识的可能性相一致,这种知识应当在对象被给予我们之前就对对象有所断定。这里的情况与哥白尼的最初的观点是同样的,哥白尼在假定全部星体围绕观测者旋转时,对天体运动的解释已经无法顺利地进行下去了,于是他试着让观测者自己旋转,反倒让星体停留在静止之中,看看这样是否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现在,在形而上学中,当涉及对象的直观时,我们也能够以类似的方式来试验一下。如果直观必须依照对象的性状,那么我就看不出,我们如何能先天地对对象有所认识;但如果对象(作为感官的客体)必须依照我们直观能力的性状,那么我倒是完全可以想象这种可能性。[2]
凡稍稍熟悉天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在哥白尼之前,在古代学者亚里士多德、托勒密那里,形成了著名的“地心说”。这种学说认为,太阳是围绕地球而旋转的,而日常生活中的感性的观察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因为在天气晴朗的时候,人们很容易观察到:早晨,太阳从地球的东面升起;晚上,太阳又从地球的西面落下去,仿佛太阳是围着地球在旋转的。然而,哥白尼发现,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感性观察所引申出来的结果恰恰是错误的,因为它使许多天文现象得不到合理的说明。为此,哥白尼提出了完全相反的、革命性的假设,即著名的“日心说”,肯定地球是围绕太阳而旋转的,从而使这些天文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说明。就哥白尼革命的实质而言,意味着思维方式上的革命,即从认识的主体围绕认识的对象而旋转,变成认识的对象围绕认识的主体而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