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震江是一位以饰演反面人物见长的电影演员。1928年10月生于北京昌平县沙河镇上东廓村的一个家庭。六岁时,他离开乡村来到北京。那时,这些家庭都望子成龙,安震江家当然也不例外。在他不满八岁时,便被家里送到崇文门外的一家私塾学堂读书。1942年,安震江毕业于北平私立德新小学。随后,他在北平市立九中、北平汇文中学、北平私立辅仁大学附中度过中学时代。
安震江天性活泼,自小爱说好动,在读小学时便接触到电影和话剧,井对表演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第一次登台演戏,是在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为欢送毕业同学,他在话剧《艺术家》中饰演艺术家。他在回忆起这件事时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上台演戏,当时的心情是既兴奋又害怕,演出的效果,还算没有失败,自此增强了我演戏的信心及勇气。”在高中一年级时,他还参加了话剧《压迫》的演出。
1948年,安震江考入了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入学后,即加入了学校的业余剧团。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文艺工作的重视,使安震江受到极大的鼓舞。在大学三年的时间里,他多次参加戏剧演出活动。其中,1949年师大校庆时,他在歌剧《王贵与李香香》中饰演的崔三爷和1950年在歌剧《王秀鸾》中饰演的三秃子,显露了他在饰演反派角色方面的艺术才华。
1950年,在庆祝师大工会成立时,他参加了由焦菊隐指导排练的四幕剧《大年初一》的演出。老艺术家的点拨,使他受益很深。
从1950年开始,安震江不仅自己演戏,还被师大业余剧团派到北京和平门外第四文化馆作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的辅导工作,他经常帮助群众排戏,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从事戏剧艺术的实践。以后,学校还推荐他到北京市业余艺术学校戏剧系学习,在那里,他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一些表演理论。
1951年3月,安震江考入北京电影学校演员班。在电影学校里,他潜心钻研电影理论和表演艺术。这时,他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马列主义文艺论著。毛泽东同志指出“要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这使他在反派人物的表演上进行探索的决心,更加坚定不移了。
1953年,安震江从电影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电影演员剧团工作。1954年,在武兆堤导演的《沙家店粮站》中饰演尚怀宗,这是安震江在银幕上饰演的第一个角色。
1955年,安震江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任演员。在“长影”的三年时间里,先后在影片《平原游击队》、《虎穴追踪》、《暴风中的雄鹰》、《地下尖兵》等影片中,饰演了杨老宗、高军如、狗眼睛营长和张德发等角色。他不论戏多戏少,都力求演得真切自然,比较符合生活,符合人物。特别是《平原游击队》中的地主杨老宗塑造得比较出色。安震江较有分寸地把这个老地主与共产党游击队和穷苦农民的不共戴天之仇刻画出来了。在表演中,他以神带形,形神兼备,把角色的淫威、狡黠、凶残,以及他在日寇面前的懦怯,在危难之时的恐惧,都表现得既符合人物的特性,又毫不夸张,不露表演痕迹,令人感到真实可信。
1957年5月,安震江从“长影”调到北影演员剧团工作。这以后,到“文化大革命”之前,他参加拍摄的影片有《红孩子》、《暴风骤雨》、《红旗谱》、《矿灯》、《粮食》、《五彩路》等。在影片《红孩子》中,他饰演白匪靖卫团副团长肖振五,不仅表现了肖振五对革命群众的残忍,而且表现了他在长官面前的唯命是从,摇尾乞怜,从多方面展示了这个人物的性格,进而揭示出肖振五不仅仅是屠杀革命群众的刽于手,更是反动阶级的恶犬。在影片《暴风骤雨》中,安震江饰演被地主韩老六拉下水的农会主任张富英,他一出场,便叫人嗅到一股“酸”味。安震江让角色的每一种笑容和表情,每一个细微的动作,乃至说话的音调,都赋予鲜明的个性色彩。他在《红旗谱》中饰演的地主冯兰池的狗腿子刘二卯,是一个十足的奴才,有冯兰池在场,他狐假虎威,仗势欺压白姓;可是一离开主子,便现了“熊”相,露出色厉内荏的本质。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安震江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分寸感掌握得恰到好处,并通过鲜明生动、有机自然、生活气息浓郁的语言和动作,使这个戏并不很多的配角栩栩如生,给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红旗谱》公映后,受到普遍好评,安震江开始被观众瞩目。
“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他这个经常演“牛鬼蛇神”的人,成为“专政”对象,在一段时间内中断了银幕形象塑造。“四人帮”覆灭前夕,安震江先后参加了影片《侦察兵》、《烽火少年》、《沸腾的群山》等的拍摄工作。之后,他又参加了影片《战地黄花》的拍摄。在这些影片中,他所饰演的角色,仍是清一色的反派人物。影片《沸腾的群山》中的周彪,是一个心狠手毒,颇有些流氓无赖气质的工贼;《战地黄花》中的“七岁经”,则是一个以正面人物面貌出现的暗藏的历史反革命分子,巧于言辩,善于周旋,狡诈而阴险。
安震江塑造的一系列银幕艺术形象,几乎都是反派。但他总是根据时代、民族、身份、性格的不同,赋予角色不同的色彩。他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注重刻画人物的独特个性,善于探求人物的本质,既不脸谱化,又不落俗套,在每一个角色的创造中,都孜孜求新,这是难能可贵的。
安震江认为,反派艺术形象,与英雄形象一样,都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反派形象可以使人们加深对丑恶事物的认识,唤醒人们去铲除黑暗和反动。他十分喜爱自己的行当,总是忘我地钻研角色,严肃认真并充满激情地创造每一个角色。
1977年,安震江接受参加影片《巨澜》的拍摄任务后,带着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激情,深入到生活的激流中去。1977年9月12日14时,猝然发作的心脏病和脑血栓,夺去了他的生命,终年仅四十九岁。
安震江同志生活严谨,待人诚恳,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领导和同志们评价他:"能与所有的人合作",就是对他一生从艺、作人的充分肯定。安震江同志多才多艺,除了演电影,他还能写、能说相声,表演幽默、滑稽小品。在外景地拍片是很枯燥的事情,为了调剂演员们的精神生活,安震江总是放弃休息的机会,利用拍摄间隙给大家表演一、两个相声小段,而且很多都是"现挂(即兴表演)"的节目,使大家的心态都得到了较好放松和调整,继续拍摄时都能很快进入角色,所以安震江的相声小段受到了导演、演员、剧务们的一致欢迎。他创作的一些相声小段,例如《打呼噜》,发挥了他观察生活细、表演幽默、夸张的特点,将打呼噜分为惊醒呼、断气呼、梦话呼、吃喝呼等8种之多,表演之后,令在场的人笑得前仰后合。一些青年演员从大家的笑声中,学到了老演员厚积薄发的艺术修养。
安震江同志戏缘好,人缘好。他长期心脏不好,心跳每分钟达120次左右;他出名后,经常有人来访,往往应接不暇。但是,不管是首都、还是外地的记者,大报、还是小报的采访,他都尽快安排时间,认真接待。1966年春天,他在河北省邢台地区搞四清时,正赶上地震,他奋不顾身地冲在前面,解救出一个个压在倒塌房屋下面的农民兄弟。
1977年秋天,安震江同志在黄山拍摄电影《巨澜》时,因突发心脏病,于9月12日下午2时病逝,终年49岁。安震江同志的英年早逝,是中国电影艺术事业的一大损失。2002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流金岁月》栏目为他制作了专题节目。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一位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安震江塑造的《粮食》里的四和尚、《侦察兵》里的王德彪、《平原游击队》里的老地主等一个个丰满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了良好的艺术享受,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