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高中毕业,1969年底上山下乡至四川省威远县,1977年考入四川内江师专中文系,在校就读期间,写完长篇报告文学《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1982年读书由解放军文艺社出版,1983年调至重庆市文联《红岩》编辑部,1984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崩溃》,当年为专业作家。1989年当选为重庆市作协主席,1996年改选续任至今。
7月24日,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出版社、《文艺报》社联合主办的黄济人长篇报告文学《命运的迁徙》研讨会在京召开,评论家、作家40人参加了会议。与会评论家一致认为,黄济人的报告文学《命运的迁徙》关注人民命运,关注三峡建设,是作家全身心投入创作的又一部报告文学力作。黄济人作为身在重庆的作家,他不仅仅关注生养他的这片土地,创作了《三峡议案是怎样通过的》《重庆直辖市成立的前前后后》《人格的力量》《警魂》等等,均以重庆的重大事件为题材,客观翔实而又画龙点睛般艺术地记载了重庆人民在时代大潮中的前进步伐,而且关注民族的时代命运,从全国的大视角去评说、去理解重庆人民在三峡建设中的巨大的付出和贡献。他以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用纯熟的报告文学手法用作家的满腔热情讴歌时代,讴歌人民。
从2001年6月始,年富力强的黄济人肩负着神圣的使命,离开了平静的书桌。他走遍了上海、江苏、安徽、山东等11个省市的移民点。走村串巷,问寒嘘暖。这些离乡背井听惯了长江号子和滔滔江水声的重庆移民,听到黄济人熟悉的乡音,仿佛见到了亲人般围拢过来,询问重庆的发展情况,询问政府对移民的政策等等,说不尽的知心话一古脑儿地向他宣泄着……黄济人深知,让这些移民们一时半会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性,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于是,黄济人在安抚移民们遵纪守法的同时,还要央请当地政府尽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给予“老乡们”各方面的帮助和照顾。
2003年元月止,黄济人历时整整一年半的时间才返回重庆市作协大院。沉重的行囊里,装回的是厚厚的17本日记。密密麻麻的记录,横七竖八的人物姓名,被雨水、泥水和泪水打湿的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张张渴望的面庞,演绎着一个个动人魂魄的故事,跳动着移民们一颗颗火热的情怀……
四月初,黄济人给自己下了一道死使命:一定在5月1日凌晨1点钟前彻底完稿。近20万字的书稿要在30天内完成,平均一天近一万字的速度才能写完啊!一连三天三夜,黄济人坐在桌前没有离开,往嘴里填着面包,笔还在稿纸上流动着。2003年5月1日,全部书终于改完了。《命运的迁徙》全书共十一章,六十六节。作家的心血和着三峡移民的甜酸苦辣在三峡的波涛中,在祖国前进的步伐中涌动。
长篇纪实文学《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轰动海内外,获全国首届军事文学奖、郭沫若文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代表作
自1982年以来,先后出版400万字的文学作品,1999年,出版了《黄济人文集》1-5卷。其中的主要作品有:《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崩溃》、《重庆谈判》、《命运的迁徙》、《一个全国人大代表的日记》。
主要获奖作品
长篇报告文学《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获全军首届文艺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四川省首届郭沫若文学奖,后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电影《决战之后》;长篇小说《崩溃》,获《当代》文学奖;长篇小说《重庆谈判》,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为同名电影后,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长篇报告文学《命运的迁徙》,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三届文艺奖、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入选作品奖。